中文 |  English    

北京中加学校首届教育教学研讨会

2010年1月25上午9时,北京中加学校首届教育教学研讨会于北京温都水城国际酒店三层会议厅如期举行。出席本届研讨会的主要领导有:北京中加学校董事长彭建华;法人校长王本忠;执行校长薛梅;副校长田振周、姜涛;加方校长Bonita Carson;党支部书记荆枝;课改委主任武奇;英语部总监李大琦;安徽中加学校校长宛柄生;深圳中加学校副校长陈峰等。北京中加学校全体教师与部分职员及两位学生代表准时到会。


会议由田振周副校长主持,彭建华董事长致开幕辞。彭董事长强调教育和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要从教育全球化的理念看德育的发展空间。重申教学与课程的改革,特别是双语课程和AP课程的开设,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薛梅校长作了题为“营造优质环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题发言。薛校长首先回顾了北京中加学校建校十三年来的风雨历程,并总结了十三年来取得的成绩,详细介绍了十届毕业学生的升学及获奖学金的情况。然后从四个方面重点谈学校是如何营造优质环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建立完善的教研制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二、中加课程的开发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平台;三、新技术新媒体的投入,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四、德育教师专业发展是营造优育环境的关键。最后提出存在的问题。


会议的第三项议程是教师专题发言,姜天、杨箴、张刚、汪玲玲、牛亚东、曹晓鹏、田玉民、贾荣芝、刁杰和易霞仔等十位教师先后发言。地理教师姜天的发言题目是“交互式电子白板与教师专业发展”,内容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即交互式电子白板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交互式电子白板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交互式电子白板提升教学质量;关于交互式电子白板深入使用的一些思考。概括演示了我校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推助作用。学生代表李方怡和刘杨天娇现场发言,以切身的体会印证了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功用。语文教师杨箴、张刚、汪玲玲的发言题目是“提升教师个人专业水准,促进语文特色课程新发展”,分别对“胡同文化”、“话剧表演”和“《红楼梦》研究性学习”三门特色课程谈了各自的体会与认识。心理学教师牛亚东的发言题目为“MMPI在北京中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用数据说话,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整体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筛选心理问题、行为问题甚至学习问题的学生,以便有目的性、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促进人性化的学生管理。


团委书记曹晓鹏的发言题目是“北京中加学校学生领导力培养与实践”,内容由校外项目和校内项目两部分组成,其中校外项目包括模拟联合国活动、世界遗产国际青年论坛、暑期学生领导力训练营和美国卡内基训练;校内项目包括学生组织开展的活动、宿舍区培养计划 、高二年级拓展训练、学科教学中的实践和学生代表议事制。德育教师田玉民的发言“提高德育教师素质,打造中加品牌名校”内容包括:德育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不断提高德育教师的文化修养和业务技能;组织学生各类文体活动的质量显著提高。贾荣芝、刁杰代表外语组发言,题目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教学”。分别从我校学生特点、分层教学和分层教学的不足三个方面,提示了我校外语教学的现状。最后发言的是数学教师易霞仔,主题为“引进国际课程资源,打造国际一流名校”。重点阐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引进和整合国际课程资源的意义;二是AP课程与国内新课程的整合方案;三是双语教学及AP课程发展的现状和挑战。


当日下午五时,研讨会前半程在热烈和激昂的气氛中结束。


次日八时半,研讨会继续进行,首先是分组讨论活动。按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生、史地政和体音美六个教研组,紧紧围绕本届研讨会主题“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展开讨论。与会教师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嗣后再聚主会场,由各教研组长作分组报告,刘荫芬、韩泽生、张金海、马小葵、马戈和倪少伯先后发言。语文教研组的主要议题是:创新与特色课程;语文教学与 课件制作;教学风格。数学教研组的讨论主要围绕三点:AP课程;数学教学与教育;数学教学资源的整合。英语组的讨论主要围绕分层次教学展开,提出了三点内容:目前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办法;C班课堂的教学管理问题;C班和B、A班的考试评价方法等问题。


理化生教研组讨论的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对理化生通技学科进行正确的定位;摆正智能板和实验课的互补关系,智能板不能替代学生的分组实验;在理化生会考结束后,对实验班和普通班的课程安排有所不同的侧重点。大家对分类教学很赞成,但是实施起来很困难,特别是对学生的评价问题,怎么做才能体现出学生的真正水平;双语课程和AP课程的开设,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究竟应该使用多大的比例比较合适;双语老师和AP课程老师面临着新的课程,感到有些困难;建议给物理老师配备实物投影仪等。教研组的讨论汇报涉及三点内容:创新思维与有效教学,如何使学生确有兴趣并学有所得。史地政课堂教学的几种尝试——演讲式、悬疑式和百题知识竞赛式,特别是如何避免使教法流于形式。对教师专业化评价标准的思考。体音美教研组的汇报包括四大议题和两点希望:努力使业务水平与德育水平同步提高。表示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调研、科研能力,不断提高理论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拓宽专业知识层面,不断更新知识技能,丰富自己的综合素质;希望将心理课程从高三调整到高一;增加心理类、体育类等专业期刊,定期安排教师参加专业的拓展训练。


分组报告结束后的“论坛”中,由彭建华理事长、王本忠校长和薛梅校长于主席台就座,面向全体与会者。教师员工自由提出问题,三位领导作答。围绕着中加学校的远景规划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规划与策略等主题,李大琦、李亚莉和李明春三位老师相继提问。李大琦老师提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能否也召开专题研讨会来研究一下,在中加走向世界名校的道路上,主要阻碍是什么?怎样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厌学等不良风气?李亚莉老师提出的问题,在提高教师的说课与自我命题的能力上,学校是如何考虑的?王校长的回答说,首先学校会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位教师的提问。提议将各类问题认真梳理,专题研究来提出解决方案。针对李明春老师的问题:北京中加学校面对北京的生源越来越少,外地的生源越来越多,但我们在外地再建同类的中加学校,这会不会分散了北京中加学校的生源?学校有什么应对措施?彭理事长用准确的数据,详细分析了北京中加学校的生源问题,提出未来远景规划,强调今后将更加注重课程建设与开发,通过课程优势,如AP课程、双语课程等,来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


下午研讨会继续,特邀首都师范大学 “COP” 课题秘书长张敏霞女士作专题报告,题目是“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COP(Communities Of Practice)”。内容包括COP项目简介;为什么要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COP?特别是以“李老师的COP旅程”为典型案例,解读了“COP”课题的操作过程,同时更加明确了该课题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随后会议的一项议程,是为教师颁发优秀论文奖和优秀课件奖。其中优秀课件制作一等奖3名,分别是刘荫芬、郭晓丹和姜天。二等奖5名:夏美琳、孙红轶、李颖、王战英、熊燕。三等奖7名:柳迪、艾丽娜、永荣华、刘妍、张姣丽、张继慧、唐乃庚。优秀论文一等奖3名:易霞仔、熊燕、牛亚东。二等奖7名:曹晓鹏、汪玲玲、夏美琳、倪少伯、姜天、程颐、(刁杰,贾荣芝,李华楠)。三等奖17名:田玉民、马子茵、王鹏超、宋艳、罗玉龙、杨箴、张刚、王雪玲、陈颖洁、贾春燕、任丽蓉、仲兆芳、张娇丽、马晓葵、彭序、黎莹、胡云池。颁奖仪式在优美的乐曲声中结束。


随后薛梅校长宣读了《北京中加学校首席教师评选方案》,迎来又一阵掌声。


最后,王本忠校长做总结性发言,再一次将会议气氛推向高潮。王校长首先从三个方面揭示了我国普通高中发展的困境,即“升学率”崇拜,高考功能异化;学校发展自主权被“绑架”和投入短缺。在此背景下王校长提出了中加发展的“危”与“机”:以具体实例论证了忧患与机遇的辩证关系。最后重点提出中加发展的新战略及三大工程,指出发展新战略首先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于此提出了“差异”是资源的理念。同时王校长强调了优化结构极其优化的方式与方法。最后明确了2010年将启动的三大工程,即中学生领导力培养计划(生命教育,人生规划)、“3+3”连读制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新平台。


王校长在阵阵掌声中结束了讲话。


田振周副校长宣布本届研讨会获得圆满成功。


至此北京中加学校首届教育教学研讨会落下帷幕。


北京中加学校教学处
2010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