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走进国家动物博物馆

响应北京市教委号召,响应团中央青少年教育成长需要,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北京通州华仁学校大队部配合教学部门于2017年4月7日组织小学部1至5年级学生到国家动物博物馆参观、学习。在教学处马戈主任的带领下,学生们走进博物馆,参观动物标本、学习动物学知识,了解生物多样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深刻了解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学生们接受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洗礼。

走进动物多样性与进化展厅,探寻生命的起源

通过参观展厅,学生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的多样性,通过解读展馆介绍的现有生物类群的特点、命名原则和分类体系,学生们了解了生物的起源,知道了大陆漂移与动物分布的关系。

走进无脊椎动物展厅,领略动物王国的大家族

无脊椎动物虽然在物种数量、形态结构、生态习性等方面远较脊椎动物多样和复杂,但由于体型小、运动缓慢、生境隐蔽等特点,大多数种类不为人们所了解。学生们通过参观展厅展示的无脊椎动物中一些代表性类群,如“珊瑚”、“贝壳”、“蚯蚓”、“蜘蛛”等,对无脊椎动物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走进鸟类展厅,才知道一切都为了飞行

在这个展厅里,学生们了解到鸟类的一些主要特征:为适应飞翔生活,其躯体结构所产生的一系列特化;为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其喙、翼、足所发生的适应性变化;为成功繁衍后代,所经历的求偶、筑巢、产卵、孵卵、育雏的繁殖过程。除此之外,学生们还看到了这里展示出的我国特有鸟类、珍稀鸟类和鸟类多样性。同时,同学们还通过三个景窗真实感受了湿地、海洋和高原鸟类的生活场景。鸟类迁徙的壮观场面,婉转悦耳的鸟鸣,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走进濒危动物展厅,学生们思考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朋友”

地球上大部分动物的濒危与人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或是人类直接猎杀了动物;或是使用农药、杀虫剂等化学药品毒害了动物;或是侵犯和破坏了动物的栖息地,改变了栖息地的性质使其不再适合原有动物的生存,导致其濒危。看到这个展厅展示的我国特有和珍稀的动物标本,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动物明星,也有我们从未谋面的陌生动物。虽然它们形态各异、姿势各异、表情各异,但是它们都是地球的主人,是人类的朋友,它们也有权利享受地球的资源。然而这里展出的都是濒危动物,学生们不禁思考——拿什么来拯救这些濒危动物。

昆虫展厅里的昆虫总动员

在这里,学生们看到了地球上最繁盛、种数超过100万种的昆虫代表性类群。有色泽鲜艳的“会移动的宝石”——甲壳虫,有多姿多彩的“夜之精灵”——蛾子;有凶猛的捕食性昆虫虎甲、螳螂、齿蛉、胡蜂,有温文尔雅却致其它动物于死地的寄生蜂、寄生蝇;有伪装植物枝叶的竹节虫、螽斯,有善于警戒恐吓的蜡蝉、蛾子、食蚜蝇。昆虫几乎无处不在,而他们也确实深深地吸引了小同学们。

参观蝴蝶展厅,才知道他们才是大自然的舞姬

蝴蝶以其绚丽的色彩、优美的舞姿,赢得了“会飞的花朵”、“大自然的舞姬”等美誉。那么,如何正确区分蝶与蛾?蝴蝶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蝴蝶的雌雄之间在形态上有什么不同吗?世界的蝴蝶有多少种?中国有哪些受保护的蝴蝶?等等。孩子们终于在这里找到了答案。看着来自世界各国的蝴蝶标本15科2200多种以及各国的国蝶10种,多媒体技术营造出浪漫的蝴蝶谷气氛,让小朋友们留连忘返。

国家动物博物馆不愧是我国重要的科普宣传基地,国内最大的普及动物科学知识、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的专业博物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我们拭目以待学生们用软陶制作出自己最喜爱的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