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走进什刹海,体会北京味儿 ——高一语文胡同文化实践活动纪实

北京的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它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是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统编版高一语文教材第四单元专题推出了”家乡文化生活”,为真正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我校专门组织高一全体学生走进胡同,开展实践课程,进行实地探访、考察。

10月23日上午,碧空澄澈,秋高气爽。在马戈校长的带领下,高一学生满脸期待,前往什刹海一带开始实地考察,亲身体会地地道道的老北京味儿。车上学生兴奋地交流着各个小组的考察专题,商讨胡同人家采访的重点,悄悄酝酿着敲开四合院人家大门的“实施计划”。

考察第一站是南锣鼓巷,这是一条长800米的胡同,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胡同里有不同年代各种形制的府邸和宅院,历史厚重深邃。胡同里的每一处深宅大院,都在默默讲述着历史的沧桑、记录着宅门主人的兴衰往事。她与皇城只有一街之隔,胡同、四合院、相对于红墙金瓦的皇家文化,这里的灰墙灰瓦,更是一种民间色彩的体现。

徜徉于古老、狭长又幽静的胡同里,同学们睁大眼睛,寻找各自小组专题的相关素材,有的在低头研究门墩儿,有的仰头观察屋檐,有的拍摄影壁的古朴图案,有的记录胡同得名的由来。机灵的孩子抓住门口休息的老大爷,赶紧攀谈请教,质朴的孩子拿出学案在街头快速记录。在透着历史厚重感的老屋子前,我们仔细观察,唏嘘感叹;在什刹海的碧水绿波旁,我们驻足流连,乐而忘返。

随后我们又走进烟袋斜街,探究她的过往。烟袋斜街位于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核心区内,据说当时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烟叶装在烟袋中。由于烟袋的需求与日俱增,斜街上一户户开起了烟袋铺。另外,烟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只烟袋,细长的街道好似烟袋杆儿,烟袋斜街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如今的烟袋斜街已经是一条成熟的、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商业步行街。两侧建筑朴素典雅,明清传统风格夺人眼目,前店后居的形式呈现出深厚的市井风情和浓郁的老北京特色。走进这条街巷,我们仿佛进入一条时空隧道:风格古朴的茶楼,手工制作的银器,暗香悠远的中药香囊,大清时代的邮政信托……踟蹰其中,忽然有了一种恍惚:不知自己身处何处。

我们走过炒豆胡同、蓑衣胡同,我们走进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我们走出前海东沿,来到银锭桥头。

每条胡同都有个说头儿,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着传奇般的经历,里面的趣闻掌故,时代风貌,裹挟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铺展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仔细地记录着,认真的倾听着,也慢慢的思考着。

午后,我们来到闹中取静的清幽之处——郭沫若故居。面对这位现代文学奠基人的铜像,耳畔仿佛又响起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仿佛看见了“天上的街市”。

红日西斜,我们挥手道别北京胡同。午后秋阳里,那老北京的胡同,窄窄的,不急不缓地伸展着,一如走过多年的沧桑老者,静默而安详。

别了,胡同,明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