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历史、繁华今朝
6月9日,我校初中部初二初三年级全体同学共同前往了圆明园遗址公园,参加了由史地政教研组开展的圆明园遗址学科实践活动。时而历史,时而当前。同学们将在此体会圆明园的曾经绚烂和今日沧桑。
圆明园,号称“万园之园”,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组成,所以也称圆明三园。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为康熙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圆明”是雍正法号。圆明园曾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本次圆明园的参观包括参观园林、教师讲解和学生感悟三部分。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圆明园被毁后,世人只见断壁残垣与荷花,再难见昔日皇家园林的壮丽和秀美。而我们能感受的是沉寂的历史和难平的思绪。

在此次活动中,同学们在老师们带领下依次参观了绮春园、西洋楼、长春园等遗址。绮春园早期曾是清怡亲王允祥的御赐花园,名为“交辉园”。到乾隆中期该园又改赐给大学士傅恒,易名“春和园”。乾隆三十四年春和园归入圆明园,正式定名为“绮春园”。帝王的快乐和悲伤,皇家的痛苦和荣耀,也昭示着一个民族苦难的开始。走在路上,看着残存的唯一一座石拱桥,想着当年的繁华场景,同学们不禁一阵悲伤缄默。


碧波荡漾的湖水,岸边杨柳垂地,路旁高大的杨树遮住了小道,草丛中各种野花争奇斗艳,令人心旷神怡,但遗憾的是这里没有古树,这里的建筑也是后人按圆明园被摧毁前花园的设计再建的。这里便是长春园,同学们在这里吹着湖边微风,感叹今日美好生活的不易。

不知不觉中已来到了圆明园最著名的景观——西洋楼,这些石头都被雕刻的美妙绝伦,巨大精美的汉白玉杂乱地倒在草丛中,虽然如今只剩下残石碎渣,但仍然可以让同学们感到其曾经气势磅礴,海晏堂、大水法、黄花阵、观花亭....曾经的美景浮现在脑海中,各种奇思构想恢弘大气的喷泉景观历历在目,这些都凝聚了民族的智慧与文化。是以,圆明园,一半惊艳,一半叹息。



从课本上的文字到目光所及,圆明园里荒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断臂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同学们看着眼前的残垣断壁,却能依稀想象其曾经辉煌。

尽管有人不曾见过它,但都梦想着它。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被外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遥远的亚洲文明的倩影。
看过繁华美景,才能感受圆明园的沧桑凄凉,而不到圆明园,就不懂什么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参观完毕,同学们明白:一个民族只有强大起来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进取才能不断进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勿忘国耻,吾辈自强!愿中华盛世,经久不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