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并蒂,学至于行 ----记北京通州华仁学校语文实践暨社会实践活动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说过一个著名的教育观点:“我听见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其实这种重视实践的教育观点在我国古已有之。荀子《儒效篇》云:“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在华仁学校小学部的语文学习中,“活动中学习,实践中成长”一直是我们秉持的理念,追求的目标。为此,在历次的语文实践周活动中,我们力图将诗文、名著、语文知识等转化成各种有趣的活动,成功举办了“古诗词大会”、“状元争霸赛”“再聚红楼”“二十四节气明信片设计大赛”等历次语文实践周活动。



此次语文实践活动,在原有的将语文学习和活动结合的基础上我们又迈出了新的一步,将活动的范围扩大,使语文实践活动走出校园,与社会实践融为一体,花开并蒂,学至于行。


活动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进行。各年级段的活动各有主题,分别为“食”—“器”---“雅”。这三个主题并随意选取、毫无关联,它们所再现的是人类社会从“解决生存需要”、到“提升生活品质”、再到最后“追求精神享受”这样一个需求不断提升的发展脉络。围绕着这三个不同的主题,我们为各年级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与之相对应,我们将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地点选在了丰台区的古诗小镇。

低年级段:食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在“食”这个主题下,一二年级的小同学们先通过知识学习了解了什么是食物?食物的种类包括哪些?原始人食物的来源究竟有哪些方式?我们日常所说的“人吃五谷”,究竟是哪五谷?我们日常吃的大米是怎么来的?等一系列问题,再在外出的社会活动中,亲身体验了原始人获取食物的三种方式:渔猎、采集、种植;体验了食物获取后的加工过程:磨面,制作绿豆糕,糖葫芦等





在古诗词朗诵录制的环节,一年级朗诵的古诗与食物的获得方式有关,二年级同学朗诵的古诗,每一首中都包含着一种粮食作物。

二年级的小同学们还集合自己本学期项目学习中所学习的皮影,演了三场和获取食物有关的皮影戏

通过一系列与食物相关的学习、动手实践活动,同学们对于我们每天接触的粮食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最后,在高年级同学和班主任们的帮助下,一二年级开发了与粮食有关的周边文创产品,期待在学期末的义卖活动中以另外一种形式将食物的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


中年级段:器

器,即用具的统称,我们所使用的一切工具,皆可以称之为器。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工具的使用推动着文明的进程,它们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最直接体现。在三、四年级的“器”主题学习中,三年级以“酒器“学习为主。结合着古诗中出现的各种酒器,艺术家金景鸿老师给学生们设计了一堂生动而精美的中国瓷器发展史学习课程,并且通过外出实践活动中的陶艺、拓印等环节,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进一步感受中国瓷器的魅力



四年级重点体验的器物是兵器,通过关于兵器知识的系统梳理以及美术老师何菲老师指导制作的软陶兵器,让学生们对中国古代的兵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除了这两种重点学习的器物之外,同学们还通过外出实践活动,体验了农具、交通工具、茶具、乐器等多种器物。

高年级段:雅

当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雅致的精神生活又成了人们的另一个追求。在“雅”的集大成者宋朝,点茶、焚香、插花、挂画被称为“四艺”。高年级段的同学们除了在外出的实践活动中将这“四艺”都体验一遍之外,也以先学习后体验的方式,重点学习和体验了宋代的茶文化中的茶百戏。以茶作画,于茶碗之中绘制一幅水丹青,沉浸式体验古人的雅致情趣。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此次语文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结合中,我们还用到了学校提供的最新学习平台:Canglory平台。

利用这个平台,我们能更好地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并且通过平台的互动程序,就所学内容展开与学生的互动,更好地帮助学生吸收知识,也更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良好的愿景、跨界的活动方式、全新的技术支持,我们坚信,这一次的语文实践活动会是一种新学习方式的良好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