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北京中加学校校长王本中做客YNET校长访谈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由全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和本报共同主办、北京世纪和平国际文化教育中心承办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校长系列访谈活动”已于日前启动,今天我们为大家请到的是北京中加学校王本中校长作客,就您所遭遇到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方面的问题进行现场“求解”。


王本中:大家好!


主持人:王校长,您认为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的过程重点和特点是什么?


王本中:高中阶段是人生最宝贵的一个时期,我概括为三个黄金时期:一是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形成的宝贵时期;二是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一个宝贵时期;三是人的健全人格,特别是人身心健康、人体、心理健康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特别的珍贵。
网友:中加学校有没有把孩子送出国的机会?


王本中:北京中加学校在高中毕业以后,希望到国外本科深造,因为北京中加学校学校从设计上成立一个在高中毕业以后,到国外读大学的群体的直通车。这个直通车体现在两点:第一,课程是国际化,以中国的课程为主,充分借鉴发达国家一些优质的课程,特别是语言、信息技术、电脑、社会学等人文科学方面。第二,出口。因为有两个毕业证、双学籍、双学历,进入北京中加学校以后同时又是中国的高中学籍,还有加拿大的高中毕业证,这样的话,到国外深造,到加拿大的大学认为是加拿大的高中毕业生,用他们的入学制度不要再经过中国的高考了。


主持人:就是说,提前把孩子送出去是锻炼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有很多家长想到,把孩子送出去,会不会有一些思想观念比较开放的,会不会起到一个负面的影响?


王本中:任何一个事物我想都有两面性,就看从哪个角度分析这个问题。更加开放的环境这方面肯定是包括我们国家开放,总体来看是积极的,对国家、对人的发展有积极的一面,难免也有消极的一面。但是开放这样一个大的趋势,还是应该不容置疑的。


主持人:王校长能不能探讨一下孩子出去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王本中:我觉得主要第一点从业务知识能力上语言要过关,因为语言是了解异域文化核心地方,所以语言的交流、理解不同的文化,打下一个基础。另外,在价值观方面,判断和选择能力、独立自主的能力都是非常的重要。这个能力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我想举一个例子,北京中加学校毕业生有一个孩子写了一本书《不再做乖乖女》,详细的描述了很真实的进入中加到毕业,然后到加拿大以后,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两种不同的教育背景下她的一个感受,提炼一个词儿叫“不再做乖乖女”,我觉得很有典型性。因为中国的教育,我们过去所谓的一个好学生,在家长心目当中或者在老师心目当中,或者在一般社会上的心目当中,在家里听家长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到了社会上听党的话,这种观念显然对时代的要求有一些冲突。那么,不再做“乖乖女”,因此要求独立思考,要求自己会选择、自己会判断,而且对这个选择要负责,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当中,在这样一个平台里面需要自己去选择。


网友:中加优势是什么?


王本中:我刚才已经比较宏观的讲了一下,我想可以同两个方面来讲:第一,课程方面。中加课程,中国的按照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的要求都具备,而且中加课程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方向,这个方向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能力化,我们过去的课程更多的是知识的价值取向,强调系统的管理、理论的要求,而且现在在能力上要着力加大力度,中加在这方面更加强调的操作、实践动手,而不是过分的追求、过分的关注理论体系难度做大量的题目,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引进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优势资源,像信息技术课,技术课在我们新技术的标准里面作为一个很大的领域,过去的技术领域很弱,现在加拿大的课程从普通高中一周学两节,而中加的信息技术每周三节,而且由加拿大的教师来教、中国的老师辅导,更加贴近于应用,解决一些能力问题。


另外,像一些社会学,社会学讲法律、社会,怎么认识社会等等,这些课程引进加拿大一些课程方面的课程,由加拿大老师用英语来讲,这些对于学生开阔学生的眼界很有作用,比较一下中国和加拿大的法理,增加学生的一些眼界。英语方面,有中国老师教的英语一节课,加拿大老师教一节英语课,还有社会学由加拿大老师教。这样说来,三年学的语言的课程加上其他课程,相当于普通高中的九年。这是第一个方面,从知识结构、能力方面特色充分发挥选择的平台。



第二个方面,就是出口。如果这些孩子愿意,可以在中国考大学,也可以到国外上大学,如果到国外读大学的话,由中加学校帮助这些孩子选择大学,做这方面的指导,他们可以不再考托福就可以被加拿大大学录取。中加学校还可以帮助他们办理签证,我们现在已经有五届毕业生,现在有1500多个孩子到加拿大学习,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不错的。


主持人:您作为中外合资办学老校长,您觉得中西方德育教育有何不同呢?


王本中:简单说一个核心问题,从师生关系角度来说,国外这种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关系,中国比较强调师道尊严,认为师严才能道尊,从实际效果来看,我更倾向于师生的关系能既然老师又是朋友的关系,德育工作很多难题我觉得都可以比较容易解决,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学校教育结构来看,集中共性的问题是体现在师生的关系上。


网友:都说德育胜于说教,中加是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德育的?


王本中:提到这个问题,我觉得对这种提法一直有一种质疑,也一直思考这个问题,把德育作为一个单独的系统提出来,我觉得可能自己给自己设了一个套、设了一个难题。因为教育的问题,德智体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问题,不如回归到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发展,在考虑问题中不要侧重在管理工作当中,比如某些部门侧重学生的工作,有些职能部门侧重于教学的工作,德育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德育和其他的工作单独抽出来,或者教学单独抽出来也是造成德育无解一个制度上的问题、一个概念上问题、一个理念上问题,所以德育不存在。所以,“两张皮”的现象在我们国家还存在,因为我们国家还比较传统,这个观点不一定大家能接受。把这个单独抽出来,形成一个单独的系统,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并不能相吻合。


网友:现在社会上一些活动比较多,像“超级女声”、“美丽中学生”等等,我担心孩子选择这些会给孩子的一些取向带来不正确的方向,家长是否应该禁止孩子参加这些活动,校长有没有一些建议?


王本中:总的来说,禁和堵的办法是消极的办法,不可能没有禁和堵,毒品肯定要禁,暴力肯定要禁,属于精神领域,属于价值观和审美观只能去研究和探讨,像大禹治水的办法,总的思想是疏分流,进行引导,这个非常好,是水利工程的典型,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审美和价值观里在心里上产生一种。这种禁是硬禁,还有一种接近于禁的我们叫灌输,把一种观点强加于人。我们经常讲加强思想工作、加强德育,正是这种加强,造成并不如人意的效果。我接触过很多学生,当你跟学生真正交流,耐心作为朋友身份,作为长者的身分,有一定阅历和他们探讨问题的时候,这种沟通和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刚才讲到的一师一友,要作为朋友在这个问题处理上,有很多不是科学的问题,而是对人的尊重合理解。我做学生的工作有一个感触,对学生的任何想法第一是倾听,倾听是对人的尊重,也是对人理解的基础。所以,我建议家长在这方面要发现这个问题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心情可以理解,在急躁的情况下,对价值判断的问题、对审美观点的问题、对服饰的选择、对社会的各种活动、近现代初现代等等这些现象的看法,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孩子。
网友:王校长,您的整个教育思路当中德育的位置是什么?


王本中:德育的位置这一点非常明确,德育就是如何做人的问题,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做人,做一个现代人的基本品格,比如说诚信和善良等等,比如说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要为社会提供一些服务,作出一些贡献。在这些方面肯定是教育的核心,是第一位的问题。但是在方式上,在实践上并不是说成为一个独立的、专门拿一个时候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方面更多渗透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在规范他的行为的过程中。我希望让孩子的思想更自由一些,给他们自由发挥的时间,但在行为规范上更多地引导孩子、约束他们。


网友:心理问题是不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目前新闻上经常报道高中生犯罪和跳楼的事件,这种事件是否和学生的心里有关,家长是不是要更加注重这方面的教育?


王本中:我们传统的德育观远古的不说,在解放以后,我们把德育更多理解为政治的选择,政治思想上的选择,现在逐步看到还有品德内涵。人与人的交往,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集体利益的问题。所以,我更想在人的发展当中的问题,心理问题从传统的概念不属于德育的问题,是属于人发展过程当中很重要的问题。


网友:学校和家长应该如何防范和教育孩子?


王本中:教育孩子还是一个理念,第一是标准的问题,就是立一个标杆。我有一句话叫“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人才”,什么意思呢?我们过去往往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人,比如在社会里比较传统的方法,就是成绩好,用一把尺子认为这个孩子什么都好,能考上重点大学,分数高,这是一把尺子。


另外,过去传统的政治思想,这个学生听话、顺从、不爱惹事,在积极斗争的时代,现在的年轻人都体会不到,这一把尺子对人的健康的衡量,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我们的教育者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服务,这种服务两个方面,学校课程的设计让学生有选择、有弹性,有一个基本的要求,有一个底线,其他学校的行为也应该有一个底线,一个公民有法律和道德的标准,唯独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审美观在这个方面要多探讨,我觉得教育某种意义上过去强调塑造,塑造学生永远是被动的,这种东西会给学生带来消极性。现在开放社会以后,个性张扬,行为上要约束他。在这方面,父母要和孩子多探讨,给他提供一个平台,在一个环境当中自己去分析、自己去判断、自己去选择,让孩子知道对自己的选择自己要负起责任。


主持人:现在很多学校实行个性化的教育。


王本中:教育不简单是教育,教育更多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服务。


主持人:有很多学校发展个性化教育,您探讨一下到底什么是个性化教育?


王本中:个性化教育如果用简单一个词我们有两句古话,西方有一句话叫“条条大道通罗马”、中国有一句古话“自古华山一条路”,我觉得更好的是“条条大道通罗马”,这是一个意思。我们国家有一句话“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拘一格用人才”,怎么样不拘一格,这是方法论的问题,在理念的背景下探索的,教学有很多种方法,怎么才算是个性化的教育,我们学校选修课很多,可能十几课,学校公布有这样的课程,老师的大纲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学生进来以后可以自己选择,选择了学校就提供,这样就是个性化。现在我们国家新课程的改革在选择性上更多了,最低标准已经降下来了,根据你的个性,过去把底线定得都很高,上面没有什么余地。


网友:学生可以到加拿大去读书,高中念完去国外读书,这个过渡期如何让孩子来衔接和把握呢?


王本中:衔接有三个措施:第一,在课程国际化中中加迈出一个独特的步子,中加学校课程上语言课程、社会学的课程、技术类的课程;第二,在中加校园的构建上,中加有100多个教师,这些老师的接触直接感受到异域文化的不同;第三有学校设有专门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发展潜能以及职业选择的引导,这种引导课程我们准备在高一的时候开,介绍加拿大大学的分类,让学生认识加拿大的社会,他将来要到哪儿读书,将来可能在哪儿工作,认识那个社会的背景,认识大学的分类。避免了盲目性,仅仅为了急功近利,我觉得这种课程的设置是对人的发展的引导,很受欢迎,作为的德育就是让学生认识社会,把个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能够衔接起来。


网友:家长本身的德育素质,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吗?现在家长基本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他们由于成长的时间背景、社会背景造成对德育理解有可能稍微有一点偏差,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王本中:答案是肯定的。家庭的背景、家长的教育背景、文化背景,家长的理念和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孩子。当然这种影响是综合的,因为孩子接受信息的渠道很宽,有各个方面的。所以家长怎样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越开放的方式,运用探讨的方式和孩子充分沟通交流的方式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采取强加的方式,家长自认为是正确的,把这个加给学生是很难,社会发展比较快。


网友:孩子有了自己的日记,我很想看,我怕孩子年龄小,处理不好一些事情,对一些事情把握不住,我怕触动他的隐私,我请王校长给我一个建议。


王本中:最好的办法是和孩子商量,把你的心情告诉孩子,多和孩子沟通,他愿意给你看,你就看,最好沟通成功了。他不愿意给你看,就慢慢等待,千万不要做那种抢夺的方法,这样效果不太好。


网友:孩子抽烟问题,有时候不是在学校抽烟,而在放学的路上抽烟,这样事情怎么杜绝呢?


王本中:这是学生行为规范的问题,青少年抽烟应该采取比较强硬的措施来解决,这是习惯约束的问题。我们中加学校有一个纪律规定,就是发现孩子在学校有抽烟行为三次的给予开除。所以,我是这么想的,行为的约束必须要有一定的严厉,事先要达成共识,这个性质为什么这么做,做的道理是什么,程序是什么,要求是什么,都要很清楚。这样的话,学生一般还是能接受的。


网友:德育培养和学生培养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感觉德育培养和学习成绩的教育哪一个做起来更难一些?


王本中:这个问题本身回答很有难度,从技术层面来说,德育方面使学生形成一种比较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一个好的品德、如何做人,是一个比较难的工作,当然也是很漫长的过程,要不断积累和发展的。学习成绩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一些,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渗透着做人做世,做人是通过做事的来体现的,在学生时期主要的事就是学习,主要是对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习惯,这两个是紧密不可分的。相对来说,只要他态度端正,一般孩子在智力上差别不大,主要是习惯和前期知识积累的问题,只要态度积极,任何学生都可以学好。不是说门门课都成绩优秀,在某些领域和学科里有特长,某些学科里合格就可以了。


网友:有很多这种现象,孩子学习特别好,对待父母方面有可能看不起父母、不尊老爱幼的问题,家长碰到这样的问题该如何去做?


王本中:从价值观层面,因为他对学习的态度对父母的态度,在学习态度上也能反映出来,刚才说的这种现象,在学习当中也表现了封闭和自私,他对老师也是这样,他对老师的关系是知识的交易关系,老师给他的知识多,他就尊重他,不然他就看不起,或者是我自己学的这些东西,做一个题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等等,在学习的领域里面,完全能够反映出他做人的态度,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也应该注意他的合作性、团队精神,这个方面能解决了,就能举一反三,也知道对别人,更何况是对自己的父母。


网友:目前民办学校面在面临哪些问题?


王本中:国家从总的政策上是予以支持的,作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当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这样,我们国家在继续经济时期都是国家投入,现在我们是一个大国,过去是穷国办大教育,必须有民间的资本的注入,所以整个教学的体系上来说,在现实当中就像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是经历开始受到压抑,到逐步的发展,现在民办学校还是处在初级阶段,所谓民办教育教育促进法,在基本问题的解决上还是倾向于国家办的学校,因此产权的界定和回报上,大家反映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出来了,在客观现实上来看,是促进呢?还是促退呢?所以环境还是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逐步来解决的,目前困难重重。


网友:中加学校的教师是由中国教师和外籍教师两部分组成,在教学理念和文化的不同,会不会引起一些矛盾,我们该如何处理?


王本中:中外合作办学遇到的文化上的冲突、理念上冲突是非常理念、非常具体的。举一个例子,刚刚办学初期,上课的时候加拿大的老师遇到学生提问,就跑到学生的面前,因为加拿大老师个子很高,学生座位很低,学生站起来老师也听不见,加拿大老师让学生坐下来,老师跪在那儿和学生讨论,这个现象被班主任看见了,他找到我说,我们的教育是先举手后发言,然而刚才说加拿大老师跑到学生那儿回答问题,就不能照顾全班了,老师又跪在哪儿,老师这么随便,还怎么有师道,以后我们还如何来管理学生呢,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通过交流和沟通,建立一个新的秩序,文化冲突从我的理念上看有三种:第一,是我认为文化是优势的;第二,以我为主,我要说服你,以我的方式去改变;第三,借鉴融合的方式,我们在指导思想是通过沟通互相了解背景和各种优势,大家能够产生一种新的办法和新的融合,我们坚持能按中国的和而不同,这是开放的胸怀,我比较反对一定强调强势文化压倒你。


网友:听说中加学校主要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根本宗旨,所谓的复合型人才达到什么标准呢?


王本中:复合型人才也是理念的东西。复合型人才最早提出来是复旦大学的校长提出来的,后来到英国去了,这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的复合型人才是打基础,因为高中阶段还是基础教育,还达不到说是人才。一个是学术性、理论性的,而应用型,像职业高中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很少。我们指我们国家各种教育中学术性、理论性的,而应用型的人才过于忽视,我们要重视知识和能力,我们开放的社会,我们过去中国教育背景下,对教育的理解,包括人才的性能,过度关注人格的标准化和人的工具性,而不对人的主体化和自主化发展。


网友:请王校长介绍一下有外籍教师的优势?


王本中:外籍教师的优势,我想从技术层面来说,语言方面,特别是英语的听说,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当中,无论从人文的环境,从口语听说教育的机会上,从教学的方式上都有一些借鉴,有很强互补,中国人的教学有不同的地方,我们不能完全以听说为主,因为毕竟是中国人。


另外,在这个平台里,我们过去中外交流,现在定位为合作,在一个实体共同育人的过程中,文化理念和教育观相互碰撞的更直接,这样才能充分的吸收和交流,我们在做的方式上,让中国的英语老师和加拿大英语老师在一块办公、一块儿备课、一块儿学习、互相培训,中国的老师讲讲中国的英语教材,加拿大老师讲讲他们的英语教材,甚至一个词汇、一个礼节、一个行为、待人接物上的交流,在具体合作的过程当中,这种文化的交融更实在一些。


网友:刚才王校长提到,中加学校是中外办学的特色,除了这些还有没有其他的特色?


王本中:一个是从培养的目标,因为一个学校的特色,原来是想在中国来说,有英语和体育是有一些特长,我想的特色是培养目标。因为一个学校核心是培养,怎么样培养人格的规格,中加学校提出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打基础,复合型、应用型的国际化的人才打基础。用这样的目标返还到我们的课程,这些课程是一个载体,是一个学习的渠道,能不能去实现这个目标,有了这些课程的设置再来看教师队伍,他的专业化的方向往哪儿走,能不能提供这种服务和教育,一般学校像实验中学以培养精英尖子学生,他的目标是培养科研型的进入优质高等学校的打基础。所以我们这儿有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又加上一个打基础。


主持人:前一段时间在网上听说,可以把学生送往大型的五星级宾馆。


王本中:那是高中后的教育,职业教育是有一种高级旅馆管理的专业,这个专业的学生到加拿大实习的时候去五星级的宾馆。是甲方一个教学点,是高中之后的。


网友:听说中加学校会经常带领学生到国外参加夏令营和冬令营,那么这些孩子是否能接受一些新的教育和新的问文化。
王本中:这是肯定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夏令营、一种是冬令营的,夏令营、冬令营的方式是走马看花,大约在二十天左右,学生自愿参加,参观一些加拿大的文化,这是一种沟通交流的方式。另外,更为深刻的是一个学期在高二的第二个学期,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这一个学期到加拿大一个中学去那儿,以加拿大的课程为主,中国的课程带去,数学、语文这些课程带到那边去,我们中国的老师到那边去,在那个高中课程中就开这两门课,其他的课程跟着加拿大的课程学,这是自愿的,因为费用比较高一些。这是中加一个特色,是你自主选择的。语言环境会更好了。


网友:您认为现在的素质教育应该注重孩子哪些方面的发展?


王本中:素质教育现在提的很明确,原来很模糊,现在明确提出来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点正是我们国家传统教育当中非常薄弱的环节,不是说没有,却非常薄弱。我刚才说了,我们的课程设置,我们的课程观都是知识取向,学的都是系统的知识。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包括理化生这些实验课程很强课文,基本上也都是讲大道理,实践的过程很少,有些像加拿大一些烹饪、家政、机工等等,我们以前在文革以前有,现在根本没有,素质教育在这个能力的培养有相应的课程。


主持人:我们今天的校长访谈到此结束,感谢各位网友的参与。谢谢!再见。